近年来,泰州市持续加快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和监测能力建设步伐,不断扩大监测范围、创新观测方法、加密观测频次,切实提高监测的针对性、科学性、准确性,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显着成效。
一是利用环境DNA技术开展长江鱼类群落监测,填补市级层面水生态监测评估空白。2022年,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将江苏列为长江流域鱼类环境DNA试点监测首批试点省份,泰州是江苏唯一市级试点地区。泰州市以长江流域鱼类环境DNA试点监测试点为契机,先行先试利用eDNA技术(eDNA是指在环境样品中所有被发现的不同生物的基因组DNA的混合)开展长江鱼类群落监测,共调查到鱼类10目21科45属55种,检测到了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濒危物种刀鲚,实现水生生物“无创式”筛查,填补江苏省市级层面水生态监测评估的空白,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专题发来感谢信点赞。
二是探索建立“2+X+1”观测网络,在全省率先完成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泰州市结合市情实际,探索建立“2+X+1”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包括靖江马洲岛观测站(长江下游首家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观测研究站)、阜兴泰高速鸟类观测站(全国首个高速公路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等“2”个超级观测站,各市(区)结合实际建设的“X”个观测站,以及“1”个全市生物多样性研究宣教中心。在全省率先完成全域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调查出各类生物约2609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69种,国家珍稀濒危鸟类青头潜鸭、黄胸鹀、黑脸琵鹭、白头鹤等迁徙栖息,江豚频现长江泰州段嬉戏打闹,见证了泰州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三是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系统,相关做法在全省推广。2021年,生态环境部将江苏省列为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监管首批试点省份,泰州先行先试,在全省率先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基础调查、成效评价及生态质量诊断提升研究。构建制度化的常规督察监管模式,通过卫星、无人机和地面巡逻等手段,动态掌握生态保护红线内的人类活动及生产生活设施变化情况,并将数据成果进行信息化集成,探索建立市级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系统,基本摸清全市范围内生态保护红线本底。省生态环境厅专门印发通知,在全省推广我市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的经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