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年8月12日(星期五)下午16:00
媒体:中央、省级媒体,泰州市主要新闻媒体,以及部分网络媒体。
主持人:泰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副主任杜宽军
嘉宾:市发改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朱应才,市工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黄卫民,市统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樊留国,靖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罗晓东,泰兴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辉
发布会现场
参会人员
泰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副主任杜宽军: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下午好。
今年,我们党将召开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是全党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以及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加强全市各地各部门发展成就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工作的对外宣介发布,市政府新闻办于现在起组织举办“奋进新泰州 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共设置经济发展、科技强市、制造强市、乡村振兴、美丽泰州建设、大健康产业建设、人民生活、平安建设等八个主题。今天是系列发布的首场——经济发展专场。
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市发改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朱应才,市工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黄卫民,市统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樊留国,靖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罗晓东,泰兴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辉,请他们向大家介绍我市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未来五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并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市发改委朱主任介绍泰州近十年来经济综合实力、现代产业体系、城乡区域发展等方面的实践和成就,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情况及工作安排。
市发改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朱应才:
各位记者朋友:
上午好。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扣“强富美高”总目标,围绕“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新使命新要求,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致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积极主动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和新冠肺炎疫情等严重冲击,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市经济发展迈上新的更大台阶,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的靓丽成绩单。
一、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高质量发展成为鲜明导向
十年来,我们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固树立“项目为王、产业为本”理念,系统推出“三比一提升”行动、“亩均论英雄”改革等重大举措,推动经济发展全面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实现了稳中有进、进中提质,奋力打造“崛起中部的产业增长极”。从经济实力看,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突破3000亿元、4000亿元、5000亿元、6000亿元四个台阶,平均不到3年就增加1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012年的23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420亿元,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从质量效益看,创设重大项目服务部,国电泰州电厂二期、中海油石化一体化、长城整车、新浦轻烃、乐叶光伏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产。制定工业用地提质增效实施细则,盘活工业用地2.5万亩。人均GDP从2012年的5.84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13.33万元,增长2.28倍,经济发展“含金量”大幅提升。从区域支撑看,这10年,泰州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排名上升16位,对全省经济的贡献度稳步提高。所辖三个县级市全部进入千亿县行列,成为全省第五个实现千亿县全覆盖的设区市。2021年,泰州进入全省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第一等次”,创历史最好成绩。
二、创新转型成效明显,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十年来,我们一直把实体经济作为泰州发展的看家本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以培强制造业作为集中攻坚的突破口,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链供应链升级,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一是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我们把动能转换作为常抓不懈的发力点,大力培育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全面推行科技创新积分管理,探索实践“揭榜挂帅”技术攻关新机制,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双向融合”,加快建设长三角特色产业创新中心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2021年,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3.94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5%,比2012年提高9.2个百分点。建成省级疫苗产业创新中心,设立新型研发机构16家,医药健康产业创新中心列入国家战略规划。创成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获批成立中国(泰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发布人才、科技“双六条”,高层次人才总量超过5.5万人,6人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深化国家级金改试验区建设,获批国家试点项目4个,新增上市企业12家。
二是产业能级明显提升。我们下大力气调结构、促转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聚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建设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2021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占比36.4%,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超过13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提高到47%和40.9%。医药产业产值、造船完工量居全国地级市排名之首,汽车整车产业链基本形成。拥有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10 家,获评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4家,新增省级瞪羚企业21家、独角兽企业1家。顺应智能化、绿色化变革趋势,加快产业数字化步伐,创建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项目3个、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6个,建成省级智能工厂8个、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6个,创成国家绿色工厂15家。
三是开放水平明显提升。我们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产业循环畅通、供需动态平衡,开放型经济发展开创新局面。2012年到今年上半年,全市累计实际到账注册外资147.96亿美元,年均约14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贡献度进一步增强,创造了全市1/2 的进出口额和1/4的税收。全面深化开发园区改革,新增国家级开发区、综合保税区以及省级开发区、国际合作园区各1家,获批筹建省级高新区2家。举全市之力建设中国医药城,出台支持率先发展“24条”。拥有靖江、泰州两个一类水运口岸,泰州港年吞吐量超过3.5亿吨,列全国第11位、全省第2位。
三、城乡区域更加协调,经济发展纵深空间得到极大拓展
十年来,我们坚持统筹实施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区域合作、跨江融合、城乡统筹,为高质量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增添了强劲动能。
一方面,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我们积极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大力推动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区域市场、绿色发展、公共服务多个领域一体化,在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中实现增势赋能。10年来,加快建设长三角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和启动实施,北沿江高铁可研获批,盐泰锡常宜铁路进入可研批复阶段,常泰铁路前期工作正式启动,动车实现“进京达沪”,泰州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扬泰机场正式通航,常泰长江大桥、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开工建设,为跨江融合、融入长三角提供了坚实基础。打破传统地理分界和行政壁垒,支持泰州参与共建苏锡常都市圈写入省“十四五”规划,锡常泰组团跨江联动得到省委省政府认可,江阴靖江工业园区、江阴高新区黄桥工业园等一批跨江南北共建园区发展势头良好。
另一方面,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我们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2021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8.64%,比2012年提高10.7个百分点,年均提升1个百分点以上。中心城市融合速度加快,姜堰撤市建区,“两高”融合发展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完成。城市功能加快完善,“一轴一核三极三城”城市空间格局初步形成,城市快速路网初步成型,金融中心、省泰中新校区、周山河景观带、体育公园等相继建成,成功申办第二十届省运会,开展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试点,创成省优秀管理城市,实现全国文明城市“三连冠”。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9个,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36个,成为“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市,建成兴化长江引水工程,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19:1缩小到1.96:1,农业农村发展动力活力明显增强。
经过十年的不懈努力,泰州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开创了一个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进一步增强,泰州的发展需要持续攻坚克难、爬坡过坎。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深入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部署要求,重点围绕聚力转型强动能,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稳定经济增长。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把经济平稳运行作为高质量发展底线,完善监测调度机制,全力以赴保住市场主体,推动助企纾困政策措施快享直达,加快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打造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特色基地,力争完成全年预期目标,为全省“勇挑大梁”争作贡献。二是发力产业转型。统筹推进科创中心先导区、长三角国创中心泰州分中心、离岸创新中心“三个中心”和市科创集团、科创基金建设,导入一批重大创新平台载体,提升创新驱动力和科技成果转化力。以数字智能提升产业竞争力,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紧盯主导产业,攻坚关键环节,以链式思维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重点打造“一个产业体系、四个特色产业集群”。三是做强发展支撑。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深入实施“三比一提升”行动,招引建设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适度超前布局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围绕长三角区域交通枢纽城市定位,抓紧推动“三条高铁”前期工作,加快建设“三条过江通道”,科学布局高铁枢纽片区建设,谋划现代化疏港交通体系,推动沿江公路高速化。组建运营市科创与人才发展集团,加快建设青年和人才友好型城市。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全面激发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
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在泰州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未来的泰州一定能够创造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谱写好“强富美高”新泰州现代化建设的崭新篇章。
泰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副主任杜宽军:
谢谢朱主任。下面请市统计局樊局长发布泰州近十年来经济综合实力、国内贸易、固定资产投资、开放型经济、财政金融等方面的统计数据,用数据向大家说明泰州高质量发展成就。
市统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樊留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砥砺前行、铿锵奋进,不断开创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圆满交出了一份“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的“泰州答卷”。
一、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十年来,泰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全市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10年间,全市经济总量不断实现新跨越,分别于2014年、2017年、2019年、2021年超越3千亿元、4千亿元、5千亿元、6千亿元,2021年达到6025.3亿元。2013-2021年,全市GDP年均增长8.5%,分别快于全国2.0个、全省1.1个百分点。2021年全市GDP总量占全省的5.2%,比2012年提高0.4个百分点。2021年全市GDP总量居全国城市第42位(不含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居第24位)。2021年设区市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考核居全省第2位。
人均GDP不断增加。10年间,全市人均GDP由2012年的5.61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13.33万元,年均增长8.8%。按照美元平均汇率折算,2013年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2021年突破2万美元,达到20670美元,已超过世界银行认定的高收入国家收入标准。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10年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7.4:55.8:36.8演变为2021年5.3:48.4:46.3,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占比分别回落2.1个、7.4个百分点,服务业占比提升9.5个百分点。
二、特色产业加快发展,产业体系加速构建
十年来,泰州突出“一个产业体系、四个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全力推动经济提质扩量,不断增强产业体系竞争力,实现高效益集约型增长。
农业基础性地位更加巩固。10年间,全市农业生产由单一化传统农业向多元化现代农业转变。2021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31.84亿元,比2012年增加140.1亿元,年均增长2.8%;2021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6.31亿元,比2012年增加204.2亿元,年均增长2.8%。
“制造强市”根基稳固。10年间,全市坚定不移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大健康产业体系,大力发展海工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化工及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光伏及新能源等特色产业集群。全市工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1118.5 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2306.4 亿元,年均增长8.8%。新兴产品产量快速增长,2021年太阳能(光伏)电池、锂离子电池产量分别比2012年增长349.7%、112.0%,新能源汽车从无到有,2021年产量达5.09万辆。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10年间,服务业发展提档升级,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服务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947.3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2788.5亿元,年均增长9.8%,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1.3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增加值分别年均增长8.3%、7.4%、6.4%、9.7%、8.1%。
三、需求拉动不断增强,发展动能持续释放
十年来,泰州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扎实推动产业循环畅通、供需动态平衡,加快推进项目建设,真正以项目的“大提速”跑出发展的“加速度”。
内需市场潜力释放。10年间,持续推动现代商贸业提档升级,消费供给能力全面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2年的737.6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1576.9亿元,年均增长8.8%。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由2012年的16052元增加到2021年的34893元,年均增长9.0%。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网络消费不断丰富和拓展,限额以上商品网上零售额2018-2021年年均增长58.4%。
项目招引量质齐升。10年间,坚持项目为王,切实以项目集聚加速发展裂变。固定资产投资2013-2021年年均增长13.1%,其中,工业投资、服务业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年均增长16.6%、9.0%、4.7%。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坚持项目“第一抓手”,2018-2021年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累计1510个,长城汽车、蓝思精密、合全药业、圣森生物制药、金开星舰、新浦烯烃、安力昂、恒艾健康服务等8个50亿元以上项目成功落地,实现重大项目招引较大突破。
外贸外资规模持续扩大。10年间,坚持全方位“走出去”和高规格“请进来”,全面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出口总额由2012年103.7亿美元增加到2021年189.2亿美元,年均增长6.9%,其中2018-2021年年均增长9.9%,快于上一个五年5.4个百分点;出口总额由2012年69.5亿美元增加到2021年133.6亿美元,年均增长7.5%,其中2018-2021年年均增长12.9%,快于上一个五年9.5个百分点。2013-2021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26.05亿美元,年均增长2.6%,其中2018-2021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3.15亿美元,年均增长3.1%,快于上一个五年0.5个百分点。
四、财政金融不断壮大,有力促进经济增长
十年来,泰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财政金融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财政收入规模稳步扩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于2015年、2021年攀上300亿元、400亿元台阶,从2012年的233.3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420.3亿元,年均增长6.8%,快于全省0.7个百分点。财力的增强为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2013-2021年,民生领域支出年均增长10.5%。
存贷款规模稳步扩大。2021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602.9亿元,比2012年增加5570.3亿元,年均增长12.3%。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7402.6亿元,比2012年增加5394.6亿元,年均增长15.6%。2021年末存贷比86.0%,比2012年上升19.8个百分点。更为可喜的是在经济稳步发展、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的同时,住户存款占金融机构各项存款比重年均保持在50%左右的水平,2021年末为51.0%。
泰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副主任杜宽军:
谢谢樊局长。下面请市工信局黄局长介绍泰州实体经济发展,主导产业优势增强方面的实践和成就,以及今后一个时期工作重点打算。
市工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黄卫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决策部署,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深耕实体经济发展。2017年和2021年,全市两次获省制造业创新转型成效明显地区表彰,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
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21年,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4.8%、增速全省第1,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26.3%、增速全省第3,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22.28%、增幅全省第4,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增速全省第5,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国内生产总值比重36.4%、高于全省平均0.6个百分点、比上年提升0.6个百分点,制造业地位更加稳固。
主导产业优势日益明显。医药产业规模连续20多年全国地级市领先,年销售超10亿元医药大品种达18个,近20种明星产品市场占有率第1。中国医药城成为全国唯一的新型疫苗及特异性诊断试剂产业集聚地。化工产业拥有世界500强、全球化工50强投资企业16家,全球市场“单打冠军”产品17个,泰兴经济开发区连续2年跻身全国化工园区前5。船舶产业拥有扬子江船业、新时代造船等全球领军企业,先后开发1.3万标箱双燃料集装箱船、2.4万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等领先船型;2021年新接订单、造船完工量分别占全球比重15.3%、11.1%。招引长城汽车落户,圆了整车梦想,2021年整车下线达13.5万辆。
企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截至2021年底,拥有销售超百亿元企业10家、超50亿元的24家、超10亿元的96家。创成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个、国家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3家。建有省智能工厂5家,省工业互联网平台(工厂)9家、省智能车间83家。
产业结构加速调整优化。深入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累计腾退低端低效企业323家,盘活提升低效闲置土地2.5万亩。2021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40.9%、综合排名全省第3,高新技术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47.03%、比上年提升1.13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23.2%,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产值增长30.8%、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64.1%。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重大要求,紧紧围绕市委工作会议提出的打造“一个产业体系、四个特色产业集群”战略部署,突出“三比一提升”抓增量、“亩均论英雄”抓存量、“数字化智能化”抓变量,围绕高成长性产业赛道建链、强链、补链,加快“链主”企业扩张,“链核”企业集聚,“链源”资源导入,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整体优势。知重负重、唯实唯勤,真抓实干、勇挑大梁,持续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泰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副主任杜宽军:
谢谢黄局长。下面请靖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罗晓东介绍靖江近十年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成就,以及未来五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目标任务及重点工作。
靖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罗晓东: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非常感谢社会各界一直以来对靖江发展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就靖江市近十年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和成就,以及今后五年的目标和任务,作简要介绍。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泰州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致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经济总量迈上千亿台阶,创成全国文明城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动展现出“强富美高”的靖江画卷。
一是综合实力持续攀升。近十年来,我市经济总量连续连跨6个百亿台阶,2021年达1142亿元,比2012年翻了一番(人均GDP增加到2.7万美元,排全省第6,达到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传统产业加快升级,获批全国唯一的新技术船舶特色产业基地,高技术船舶比重提升至70%以上(2021年新接订单量超过世界造船大国日本);汽配、电机电器等产业智能化改造成效明显,规上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70%以上;被省政府表彰为制造业创新转型成效明显地区。新兴产业加快培育,累计实施“三比一提升”项目60个,集聚了以恒艾为代表的大健康产业、以凯飞为代表的航空零部件产业、以青山为代表的金属材料产业;卓然智能重装产业实现链式发展,先锋半导体集成电路关键零部件国产化进程加快。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省级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数位居泰州第一;创成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翻番。
二是开放创新深入推进。致力打造长三角“最优营商地”,“1230”目标落地见效,在全省首批实现“交地即发证、拿地即开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受国务院督查激励,“放管服”改革获省政府通报表彰。推行科技创新积分管理,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了两番(从2012年55家增长到2021年240家),总数泰州第一。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省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靖江港获批一类独立对外开放口岸,国家级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行,12.5米深水航道全线贯通,港口年吞吐量突破2亿吨(2021年完成2.32亿吨,占泰州港的65.7%)。大力发展跨境电商、服务贸易等新业务,实际利用外资、进出口总额、外经营业额屡创新高。
三是城乡环境更加宜居。现代交通体系加速构建,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张靖皋长江大桥开工建设,靖江新互通、上五圩汽渡投入使用,沿江公路、新江平路、城东大道、城西大道全线贯通。完成旧城改造地块征收搬迁,开展老旧小区改造三年行动,提升城区主要道路40余条;滨江新城十大工程、六大系统基本建成,城市功能品质显着提升;获评“中国山水盆景名城”“省生态园林城市”。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7个,美丽宜居乡村建成率泰州第一。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退渔禁捕全面落实,沿江突出问题全面整治,城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空气优良率持续提升,获评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四是民生事业显着改善。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考验,迅速完成平急转换,采取果断管控措施,以快制快扑灭疫情,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坚持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78%以内,连续获评省就业先进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8万元和3万元,实现十年倍增,稳居苏中前列。坚持把民生工程摆上突出位置,每年将新增财力的85%以上用于改善民生,累计新建改建学校51所;引进常州大学怀德学院,建成公共技能实训中心,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达1510人,水平全省领先;人民医院、中医院创成三级乙等,建成5个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基层卫生院医养结合服务实现全覆盖,创建成国家卫生城市。脱贫攻坚圆满收官,“馨港湾”助残品牌获中残联推广,省级双拥模范城实现“十连冠”。建成“东线第一帆”纪念公园、弯腰沟红色文化旅游基地等一批公共文旅设施,“大江美景·靖江美食”旅游品牌日益响亮。高标准筹备省运会,成功夺得团体项目首金。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靖江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使命担当,按照泰州市委对靖江工作提出的“高扬‘东线第一帆’,拼搏奋进争上游”要求,锚定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立的“跻身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一方阵,争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先行市”目标,致力打造智造强市、枢纽要市、滨江都市、幸福街市、美好城市,勇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东线第一帆”。到202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0亿元;年均集聚5亿元以上产业项目25个以上,完成项目投资200亿元以上,建设千亿级的金属材料集群和高端装备制造集群。围绕上述目标,重点推进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致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产业基础雄厚和沿江资源独特的双重优势,加快形成“谋划一批、落地一批、建成一批、投运一批”的项目建设火热氛围。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企业倍增计划,全面推开传统产业“智改数转”,形成创新型企业梯次发展、协同推进的创新格局。
365dni是真的吃吗_365bet哪个国家的_新日博365
二是致力促进高层次融合。加快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张靖皋过江通道、沪陕高速改扩建等项目建设,推动盐泰锡常宜铁路、第三过江通道及靖江高铁站开工,全力打造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示范区。统筹规划岸线资源、港口码头与内陆产业布局,深化“物流+仓储+贸易+制造”四位一体模式,打造辐射长三角的现代临港产业基地。
三是致力建设高颜值城乡。统筹推进新城繁荣、老城更新和乡村振兴,突出临江区域高品质发展,统筹布局总部商务、科创产业、生态宜居等功能。系统推进老城更新,扎实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水系脉络畅通、传统商圈提档和公共空间升级,争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持之以恒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四是致力创造高品质生活。强化就业优先,持续擦亮“乐业马洲”就业创业品牌,真情关爱特殊群体,持续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全力提升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迈出共同富裕的坚实步伐。坚持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同步规划建设,统筹解决“一老一小”对医疗、教育、文化、体育等事业的需求。
五是致力实现高效能治理。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压实“四方责任”、落实“五早”要求,织密织牢疫情防控防护网。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加强安全基础工作,切实提高本质安全水平。完善“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机制,推动实行扁平化末端治理,健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提升基层社会治理专业化水平。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泰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副主任杜宽军:
谢谢罗市长。下面请泰兴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辉介绍泰兴近十年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成就,以及未来五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目标任务及重点工作。
泰兴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辉: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和大家在这里见面。首先,我代表中共泰兴市委、市政府和100万泰兴人民,向大家长期以来给予泰兴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有效应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经济社会实现快速稳定健康发展。
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突破。地区生产总值迈上千亿台阶,年均增速10.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达十一五末的3.34倍,列全省县(市)第七、苏中第一。工业开票销售收入从595.1亿元增长到2039.38亿元,年均增速13.11%。中国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名从第56位跃升至第21位,2019年—2021年连续三年被表彰为全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跻身全省第一方阵。
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转型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累计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27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升至47.4%,获评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县,入选省首批创新型示范市。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作3次获国务院表彰。泰兴经济开发区连续9年稳居全国化工园区10强,2021年列第5位。
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民生作为第一导向,社会事业获得全面性进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和经济薄弱村全部脱贫摘帽。城镇化率提高到62.9%,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22万元。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占比达93.7%,公办高中“省四星”实现全覆盖。涉农村居全部达到“整洁村”标准,创成“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稳定作为第一责任,治理效能得到系统性提升。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一批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建成12公里长江生态廊道及拓展区。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连年实现“双下降”,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纵深推进,群众公共安全感达99.33%。
展望未来五年,泰兴市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扣“全市当标杆、苏中争第一”总目标,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思想和行动自觉,答好高质量发展“时代之问”,走好现代化建设“赶考之路”,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泰兴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一是奋力打造产业转型标杆,推动经济发展更高质量。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加快传统产业转型,持续突破新兴产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做强产业特色,形成更具规模优势、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现代产业体系。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工业开票销售等主要经济指标保持有力增长态势,综合实力持续争先全省第一方阵。
二是奋力打造城乡融合标杆,推动城市能级更快提升。统筹推进城乡建设,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明晰功能定位、提升承载能力,更好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品质生活共享化。加快推进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更快融入上海、南京“一小时经济圈”。常泰长江大桥及连接线建成通车,“零换乘、一体化”高铁枢纽集疏运网络初步形成。
三是奋力打造绿色发展标杆,推动生态环境更加优良。准确把握、全面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不断优化能源资源配置,持续压降单位GDP能耗,推动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美好生活更加匹配、更相适应,着力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与发展相得益彰的生动画面,创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四是奋力打造民生幸福标杆,推动民生事业更优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力度,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落实民生“七有”要求,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扩大,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群众感受度、满意度显着增强。
五是奋力打造社会文明标杆,推动城市气质更好彰显。以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践行“三个不相信”城市精神特质,持续抓好公民道德教育和文明习惯养成,全力营造诚实守信、公平正义、文明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推动全社会正能量更加强劲、主旋律更加高昂,创成全国文明城市。
六是奋力打造市域治理标杆,推动治理体系更趋完善。扎实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不断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加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高安全生产治理能力,完善现代应急救援体系,积极构建多元参与、整体协同的基层治理架构,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谢谢大家。
泰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副主任杜宽军:
谢谢刘市长。下面请记者朋友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请举手示意。提问前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为了给更多记者提问机会,每人最多一次提问机会,谢谢合作。
第一个问题:
记者:
现在全省都在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请问市工信局我市下一步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工作举措有哪些?
请市工信局回答。
市工信局副局长、党组成员黄卫民:
推动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是我们落实“致力民生、聚力转型”的迫切需要,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进入全省第一方阵”目标的现实需求,更是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数字化智能化”抓变量的部署要求,重点抓好五个方面。一是抓好项目推进。围绕全市1448个“数字化及智能制造”项目,组织全市工信系统“进工厂、下车间、跟项目”,按照“一周一清单”“一周一闭环”工作机制,加快把项目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二是抓好标杆创建。开展标杆示范创建攻坚,争创一批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平台)、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三是抓好咨询诊断。分行业、分类别诊断服务1600余家企业,滚动转化一批“数字化及智能制造”项目。四是抓好基础提升。新建5G基站2000个、万兆端口1.6万个,完成二级节点企业注册量12亿条、解析量6亿次。五是抓好机制推进。发挥双月调度会、系列活动周、诊断园区行等机制平台作用,推进项目建设、标杆创建、应用推广和基础能力提升。
第二个问题:
记者:
产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请问发改委朱主任,您刚刚介绍中提到,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我市将持续发力产业转型,攻坚产业链关键环节,重点打造“一个产业体系、四个特色产业集群”,请问具体是怎么考虑的?
请市发改委回答。
市发改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朱应才:
产业是立市之本。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产业重构,聚焦最有基础、最有可能取得突破的重点领域,攻坚产业链关键环节,促进全要素聚合提效,以链式思维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一个产业体系、四个特色产业集群”,是市委基于泰州产业脉络沿革、客观实际和阶段任务,瞄准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出的产业转型升级战略任务,为我市打造产业地标、提升产业能级指明了方向。
“一个产业体系”,就是大健康产业体系。以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为引领,探索医药制造与医疗、养老、食品、旅游等健康产业前延后伸,形成以医药高新区(高港区)为核心,沿江健康制造板块和里下河生态康养产业基地为“两翼”,一批特色产业园区为“支点”的大健康产业体系,到“十四五”末,力争达到 4000 亿元规模。
“四个特色产业集群”分别是:第一,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产业集群。支持总装型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开发双燃料动力、LNG 等“两高”船型,推动重点船配企业提升关键设备配套能力,积极发展海洋油气装备、海上风电装备等配套产品,建设全市船舶产业研究院和国内国际船舶交易中心,努力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第二,汽车零部件和精密制造产业集群。放大长城汽车龙头作用,带动制动系统、汽车电子等核心零部件企业集聚,积极布局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新赛道,瞄准智能传感器、车载智能终端等领域,招引聚集一批头部企业。第三,化工及新材料产业集群。进一步提升氯碱和烯烃产业链,重点发展电子化学品等高端产品,积极向半导体材料、膜材料、特种合金材料等领域拓展,推动产业链、产品链连环成网,实现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发展。第四,光伏和锂电产业集群。聚焦高效晶硅光伏太阳能、锂电等产业,紧盯新型储能和氢能等新能源领域,大力招引关键环节的龙头企业,进一步提高产业集群度,做大产业规模。到“十四五”末,四个特色产业集群力争突破 5000 亿元规模。
第三个问题:
记者:
靖江工业基础雄厚,以“车船机电”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我想问一下,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一步靖江如何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请靖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罗晓东回答。
靖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罗晓东:
感谢您的提问。面对新冠疫情等超预期因素,我们既要抢抓新一轮稳增长的政策窗口期,通过“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又要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智改数转”,稳住工业经济的基本盘。
一是提振项目建设力度。更加注重产业布局和产业链招商,坚持把突破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作为主攻方向,紧盯大飞机、大健康、新材料等领域主动出击,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链主”项目,拓展上下游产业链“朋友圈”,不断激活项目进驻“葡萄串”效应。加快推进凯飞、青山、甬金等“三比一提升”项目建设,努力实现早落地、早竣工、早达效,全面稳链固链、强链补链,加快形成“搬不走、压不垮、拆不散”的产业集群。
二是提高产业转型速度。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全面推开传统产业“智改数转”,以赛德力医药离心机、新时代分段智能生产等50亿级技改项目为牵引,聚焦车船机电传统行业转型方向,加快打造更多省级智能制造示范车间、示范工厂。牢固树立“亩均论英雄”发展导向,更加注重资源整合,不断放大资源优势,推动优质岸线“腾笼换鸟”。健全高端人才+靖江工匠双轨引育机制,为传统主导产业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招才引凤”。
三是提升营商环境温度。进一步发挥“靖心服务队”作用,锚定企业堵点问题,致力提供最优服务,因企施策、纾困解难,实现政企沟通“零距离”、解决问题“零停滞”、政策落实“零障碍”、损害企业利益行为“零容忍”。深入推进“1230”和“五个最”营商环境政策落地见效,持续减环节、缩流程、降负担,创新探索“签约即挂牌、竣工即投产”,常态化推动“拿地即开工”,尽最大可能推动项目落地、服务企业发展。
泰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副主任杜宽军: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提问就到这里,如果记者朋友还有其他问题,可与有关部门或相关市(区)联系,会后进行深入采访。同时,也请各位媒体朋友对本场发布会和接下来的系列主题发布给予大力支持和深入报道。
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